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共同富裕  ——二十大后的我國經濟發展趨勢解析

發表時間:2022-11-18 10:07

03.jpg

吳金明

中南大學教授/博導

湖南省政協經科委主任

湖南省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湖南踐行國學公益基金會專家/特聘教授


撰文/ 易大江 攝影/ 鄧銀松


在全國各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時刻,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的當下,如何把握經濟發展趨勢?面對各種挑戰,今后的經濟發展應采取怎么樣的策略?11月5日,在第50期國學研修班上,吳金明教授深入剖析,為大家釋疑解惑。


一、2011-2022年經濟發展回顧與分析

吳金明教授從黨的發展歷史切入,為大家解讀二十大報告要點。他以專業角度回顧和分析了最近11年的經濟發展。他提示大家,要深入領會習總書記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論述: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新常態。經濟總體形勢表現為中美經濟規模差距正在快速縮小,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未來中國有望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具備最好的投資機會,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經濟經歷了20世紀80、90年代以及21世紀10年代的前三次升級,將面臨文化、健康、智慧3個維度的第四次升級。但是,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大困難。


吳教授分析認為,目前,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消費升級導致經濟慢變量增長,俄烏沖突導致全球通脹以及就業不充分,收入增長慢導致需求收縮,疫情沖擊導致供應鏈斷裂和能源短缺,“雙碳”轉型任務艱巨,創新能力不夠導致供給不足。穩就業、穩金融尤顯重要。如果就業充分,金融平穩,人們的信心就會恢復。


經濟增長困難是2022年最大的挑戰。平衡疫情和經濟發展,精準防控和動態清零是關鍵。整體上提高居民收入,既是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也是解決居民消費能力的重要舉措。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中外防疫模式不同,都是國際形勢對我們發展的挑戰。


二、二十大后的經濟發展預測與建議


05.jpg


二十大后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與安全,實現共同富裕;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輔,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解決好“卡脖子”產業工程;解決重大科技工程,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以科學技術、人力資本、大數據作為核心要素支撐經濟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時俱進,讓新發展理念隨著目標、環境、機遇挑戰等方面的深刻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協調成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讓綠色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讓開放成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讓共享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實現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


在產業結構方面,美國啟動的日益強化的“卡脖子”政策,短期內對我國會帶來較大影響。但中國超大規模的單一市場,能夠吸引和穩住部分跨國公司的投資。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家用機器人,頭戴式AR/VR眼鏡或頭盔、柔性顯示,3D打印設備將是未來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產業群。


對未來兩年的經濟工作,吳教授建議把握以下四個原則:第一,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第二,重點擴大需求;第三,全方位守住糧食供應安全、能源供應安全、生產安全等安全底線;第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操作層面,可以采取以下應對策略:一是平衡好穩增長需要和財政可持續性,持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要功能,助力困難行業和企業渡過難關;三是更加注重發揮基建投資的托底作用,改善居民預期和消費意愿;四是優化房地產供需兩端政策,助力房地產市場企穩;五是加大力度保市場主體,提供更加穩定和法治化、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有詩云:

清秋水映長天色,萬類歡騰勝似春。

綠色雙循同富裕,初心不忘為人民。


 掃一掃,即可關注
聯系我們
電       話:0731-82296714    13308414996
投稿郵箱:1638442894@qq.com
地       址: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芙蓉南路二段390號,湖南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C棟625號。
備案號:湘ICP17005088號